近年来,韶关乳源利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契机,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充实一线力量、夯实基层基础、打造本土特色、推动创新实践“五项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效,推进多方联动和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健全机制,发挥“1+6+N”体系最大效益
印发《乳源瑶族自治县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全县“1+6+N”体系建设,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乳源各镇各有关单位积极对照工作职责,把“1+6+N”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具体股、室、队、所,扎实提升“1+6+N”体系最大效益。积极探索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推动县、镇、村对信访要案积案的化解能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成功化解了乳城镇、大桥镇等一批信访要案积案,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根基
大力推动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139”镇街提升、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优化镇村综治中心功能室布局,先后争取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各镇综治中心提档升级改造,全县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171.6㎡。完成镇级心理咨询服务室标准化建设9间,实现镇心理服务室全覆盖。
不断提升县镇综治中心统筹协调能力。以抓党建促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通过加强乡镇综合治理委员会这一乡镇党委工作平台作用,推动乡镇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防范等平安建设工作。
完善“二标四实”社会治理基层数据采集。2023年8月起,以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包片的网格为试点,开展“二标四实”基础数据和特殊人群信息采集工作,逐步向全县9个乡镇稳步推进,截至11月,共采集更新标准地址6015条、实有房屋35643间、实有人员62543人、实有单位总数1123家,对无名巷街和门楼进行了命名和编号138个。
充实一线力量,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人员力量配备
明确社会治理目标任务。整合基层政法队伍及社会组织等平安建设力量,明确目标任务要求,聚焦主要措施和抓实工作机制,推动落实48项重点工作任务。
整合综治力量齐抓共管。全县9个乡镇均配齐配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转隶一批、招考一批、调剂一批等方式,加快补齐乡镇综治中心队伍,现9个乡镇综治中心共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03人。建立下沉“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力量的“常驻、轮驻、随驻”式协作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3个基层法庭、15个特色法庭,2个检察工作室(中心),9个公安派出所、2个交警中队,9个司法所等下沉到乡镇。
突出发挥“N力量”作用。全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把“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县9个卫生院、9个社工站、9个镇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16镇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25个镇村文明实践站所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形成共治共享格局。
打造本土特色,实现“1+6+N”基层社会治理“瑶乡模式”
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针对辖区瑶族同胞迁聚居点众多的特点,加强迁移点与安置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作,对于涉及瑶族同胞的矛盾纠纷案件,邀请德高望重的瑶族长者到和事亭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积极探索了瑶人、瑶俗、瑶规相结合的“三瑶共治”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
打造便民服务站点。围绕整体布局、分工有序、共建共治的核心理念,建设2个平安志愿服务v站及乳城镇中心小学平安校园、少先队共建阵地,统筹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社工组织开展各类平安创建志愿者活动。建成由116个“和美瑶城”法官联络站、5个网上巡回法庭和4个旅游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构筑的立体化法庭站点服务网,“和美瑶城”法官联络站项目入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抓示范促改革惠民生”改革培育项目。
勇于创新实践,推动社会治理展现新成效
积极探索“联调联审”诉源治理新路径。乳源瑶族自治县法院、县司法局建立“庭所共建”机制,推动人民法庭定期与辖区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治理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梳理矛盾线索,制定联调方案,为各联动部门化解矛盾提供法律意见。
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一键智达”机制。在医院的诊疗系统内嵌入强制报告自动监测预防系统——“一键智达”,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的智能化落实,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积极打造群众解纷品牌。大力推行特邀调解员“村村通”,整合盘活村社干部、人民调解员、乡贤的力量,在全县各镇聘请特邀调解员10名,在全县各村聘请特邀调解员170名,充分发挥特邀调解员的“本土”优势,定点负责协助本辖区内当事人的诉前送达、调解工作,以特邀调解员为立足点,将法治意识辐射全县域、镇域、村域,切实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2022年11月,桂头人民法庭关于基层诉源治理的经验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推出的“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走出一条具有瑶乡特色的基层诉源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