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有纠纷,拨打110报警电话后,因政府部门职责范畴原因,需花时间再找具体部门解决纠纷;同时,民警忙于处置多种非警务类警情,分散了履行主责主业的精力。这样的社会治理难题由来已久,怎么破?
近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组织的“粤治—治理现代化”考察团走进广州市增城区进行调研。增城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构建“大政法、大综治”格局为契机,以区、镇(街)两级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以下简称“研控中心”)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为依托,以增城区基础要素管控平台的风险联处系统为支撑,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处、多元共治、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模式。实现了“解放警力回归警务工作,推动政府部门对苗头性风险隐患化解在早在小”的双赢目标,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困境
非警务警情占全年警情超半数
增城区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下辖7个镇6个街道,常住人口超155万人。
日前,荔城街富鹏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某小区一部电梯损坏已有10天,物业仍未处理。业主因意见较大,准备聚集前往小区物业中心反映诉求。
系统流转到荔城街矛调中心后,荔城街分管领导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属地富鹏派出所和百花社区、小区物业方等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推动物业方修复电梯,处理好住户诉求。不久,该小区电梯修复完成,矛盾得到及时化解。
今年以前,增城区公安110报警电话接到这样的非警务警情不少。数据显示,2022年全区共接报有效总警情中,矛盾纠纷、求助咨询等非警务警情就占比58.6%。
“群众遇到纠纷,首先想到找警察。实际上,这类纠纷均属非警务警情。纠纷内容超出公安机关职责范畴,也牵制了大量警力。”据增城区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分局长王浩宏介绍,非警务警情多以矛盾纠纷、求助咨询为主,处理起来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群众的矛盾纠纷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置,会错失最佳化解时间窗口。探索构建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模式势在必行。
解题
多方联动专业人做专业事
2020年10月份以来,增城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牵头多部门联合组建区、镇(街)两级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着力推动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今年,依托两级研控中心和矛调中心实体平台优势,构建起区、镇两级中心和公安指挥中心、辖区派出所深度融合的指挥调度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指挥矩阵,实现全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前厅(矛调中心)、后室(研控中心)”一体化运作。
“我们以永宁街、仙村镇作为试点,在区、镇(街)综治中心下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矛调外勤服务队,引入综治、司法、律师、群防队伍等多方力量。”据增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何汉槟介绍,全区聚焦“谁来接、怎么接、谁来化解、在哪化解”四个核心环节,明确非警务矛盾纠纷移交范围,细化分流移交程序,由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处置专业事情。
机制运行以来,分流移交非警务矛盾纠纷办结率98.3%;全区由非警务矛盾纠纷转化的信访量持续下降,推动实现“解放警力回归警务工作,推动政府部门对苗头性风险隐患化解在早在小”的目标。
“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政策创建与技术创新之路。”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MPA中心主任颜海娜教授认为,广州增城区委政法委和区公安分局探索的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新模式,有效联动全区各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镇,切实做到矛盾纠纷有人关注、跟进、化解,是以整体性治理模式助推基层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的创新,为基层打造高效处突、风险防范、解放警力和多元参与网络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