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晚,河源东源县灯塔镇高车村中男女老幼抬举“香火龙”走家串户,喜庆元宵佳节,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当地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近年来,高车村发挥香火龙理事会调解员“人熟悉、地熟悉、情况熟悉”的优势,以“香火龙”舞出乡村治理新“枫”景。
此外,高车村委会旁一棵树龄逾190年的榕树,是村民纳阴乘凉、闲话家常的好去处。灯塔镇因地制宜组织村民在大榕树下评理议事,借助说事评理会中的法律资源,创新推出“大榕树+”乡村治理模式,以此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据统计,今年以来,香火龙理事会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0宗;党政领导开展大榕树下接访工作5批次,解决群众诉求8宗;“说事评理会”参与解决公共事项12件。
灯塔镇因地制宜组织村民在大榕树下评理议事,创新推出“大榕树+”乡村治理模式,以此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香火龙”理事会成员变身矛盾调解员
东源县司法局灯塔司法所所长郭伟平回忆,过去,乡村组织群众能力不强,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及时化解,导致干部和群众之间存在隔阂。
如何运用基层调解力量,推动矛盾纠纷解决在村内、化解在源头?高车村将目光聚焦在“香火龙”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中。
作为河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火龙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晚上,灯塔镇高车村男女老幼抬举用稻草制成的“香火龙”走家串户,期冀新的一年星火繁衍。“香火龙”活动设有理事会,其成员来自村级各房各组,大多为村里有威望的人,不仅对当地的人、事、物较为熟悉,而且具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为河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火龙已有200多年历史。
“理事会成员以朱姓为主,务实、团结,讲和气,村民对他们很信服。”在郭伟平看来,乡村是维护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植于乡土的民俗文化嵌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基层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关联互动,民俗文化可以发挥助力现代乡村治理的独特功能。
今年3月,高车村村民朱某到村委会反映其房屋门前的土地被人占用,建起围墙。通过了解情况后,调解工作组邀请“香火龙”理事会人员出面参与调解。理事会充分分析双方性格及矛盾焦点,多次会商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最终双方冰释前嫌,达成一致意见,现场签订调解协议。
“效果比较明显。”郭伟平认为,将“香火龙”理事会中乡贤的威望和影响力转化为调解力量,有效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让一时的风景全年发挥作用,成为乡村治理新“枫”景。
榕树下评理说事、息纷止争
灯塔镇下辖13个行政村,共有古树名木20余棵。对于高车村村民来说,村委会旁一棵树龄逾190年的大榕树,不仅汇聚家长里短,而且承载乡愁记忆。据此,高车村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在大树头下聊聊民情民意,谈谈邻里纠纷,以此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大榕树+”模式在摆出纠纷矛盾的同时,通过调动人民调解委员会、说事评理会等调解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让当事人最终能够“愉快地结束”争论。
“与一般闲话家常不同。‘大榕树+’模式在摆出纠纷矛盾的同时,通过调动人民调解委员会、说事评理会等调解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让当事人最终能够‘愉快地结束’争论。”郭伟平说。
灯塔镇党政领导定期在高车村大榕树下开展集中议事、重点约访等,倾听群众心声,多渠道解决群众诉求。
以推进高车村通往中联小组的县道建设为例,为妥善解决因道路建设而产生的矛盾纠纷,镇村工作人员多次在大榕树下召开村民会议,倾听群众诉求与担忧。经过多方努力,已停工8年的道路建设工程最终得以重启。与此同时,灯塔镇党政领导每月还在高车村大榕树下开展集中议事、重点约访等,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多渠道、多方式解决群众诉求。
此外,高车村还积极推行“说事评理会”制度,由村支部书记牵头,动员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或其他有威望人员共同组成评理小组,依据“一事一理”,随时召开“说事评理”会议。郭伟平解释:“说事评理会涵盖的群体范围更宽泛。‘香火龙’理事会主要由族老组成,而说事评理会除了党员、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外,还吸纳法律顾问参与调解。”
说事评理会除了党员、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外,还吸纳法律顾问参与调解。
2019年,高车村朱家四兄弟反映朱某在高车村连角小组建造别墅占用四兄弟的山地。接到反映后,“说事评理会”评理小组人员多次召开评理会,通过情理法相结合等手段,动员老党员、老干部多次与朱家四兄弟深入交谈,巧打“温情牌”。经过多次研讨、谈心、说理、论法,2023年末,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协议书,这宗持续4年之久的积案终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