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地处冀鲁交界的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历史悠久,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临清市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临清,因运河而兴。当蜿蜒流淌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不仅滋养了一方水土,更孕育了这里独有的文化底蕴与风姿。近年来,临清市检察院持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大运河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擦亮运河文化名城“金名片”,绘就了一幅“检察蓝”与河畅岸绿、水清民乐、景美文兴交相辉映的新时代履职画卷。
区域协作促进河畅岸绿
临清市位于漳卫南运河右岸,与河北省临西县、馆陶县隔河相望,南与山东省冠县沿河相接,是衔接南北、畅通行洪的重要枢纽。
“大运河地域广泛、情况复杂,一些‘插花地’虽然距我市较近,但其部分区域属于河北省临西县管辖,治理难度较大。如何提升跨省治理成效、实现一体化保护,一直是个‘老大难’。”临清市河务局局长韩家茂说。
在河北省临西县汪江村右岸河道及河滩内,有村民长期非法种植树木,严重影响行洪安全。两年前的初秋,临清市检察院在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启动大运河东西沿岸七地检察机关协作机制,将该线索移交临西县检察院,联合督促清除树障40万平方米。
同时,临清市检察院联合上下游两岸的馆陶县、冠县两地检察院、河务局等,共同深入漳卫南运河三地交界地段进行实地调研,排查影响行洪安全问题,先后督促清理运河交界地带4个自然村树障,同等流量水位明显下降。
韩家茂告诉记者:“检察机关介入后,多部门、跨地域协作的检察公益诉讼机制迅速得到落实,交界地段的清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道行洪能力得到极大改善,汛期水位下降明显……”
“地理生态系统往往模糊了行政区划的边界,大运河在现实地理分布中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现象。一体化履职是检察机关的优势,也是我们能够深入推进大运河跨流域治理的底气。”临清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学军说。
多方联动助力水清民乐
“镜古鉴今思绿野,河清海晏霞鸟飞。”临清市是京剧之乡,运河沿岸坐落的京剧广场不仅点缀着运河生态画卷,更是群众文娱活动的依托。
“前段时间,我看到京剧广场附近的水开始发黑,而且时常会飘来恶臭味,有时候水干净两天就又浑浊了,导致来这里玩的人越来越少。”当地群众的一段话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原来,在金运桥沿河小路护坡下的污水管网破裂,导致污水渗出并直接流入京杭大运河河道。
今年5月,临清市检察院经多次走访了解到,当时金运桥北侧正在进行雨污分流项目施工,行政机关查找漏点存在困难,导致污水反反复复出现。
“河道治理,不是单纯的防洪、治污,必须同时与旧城改造、市政综合配套、人文景观创建相结合。”临清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蔺志永告诉记者,在该院的监督下,行政执法部门、市政设施专业技术队伍三家坐到一起,磋商治理方案。“雨污分流施工项目正进行到渗水点附近,我们排查出渗水点后,能不能将旧污水管道封堵后和雨污分流管道连接?这样既可以减少工作量,又有助于长期治理。”相关单位负责人提出了整改意见。
在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肯定后,三方人员多次前往现场勘查,最终通过抽排降水、逐步排查的方式发现渗水源头,并将原排水管改接到东侧新建的污水管网处,借助雨污分流项目彻底解决该处污水渗漏问题。
“现在运河水清了,我也能带着孙子来这里听听戏,吹吹风了。”今年7月,临清市检察院检察官在开展“回头看”时,票友王大妈高兴地说。
聚焦难题守护景美文兴
“临清十景”之一的舍利宝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是大运河沿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主动融入大运河保护大格局,助力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临清市检察院于2023年初春启动“临风河韵”大运河文物保护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部署后,我们首先对舍利宝塔进行了现场勘查,发现该塔内外壁及塔内碑文多处被刻画污损,并排查出易跌滑、坠落等安全隐患点11处。而且,因建成时间久远,宝塔木质构件承载力较弱,若没有游客人数控制措施,个别时段游客人数较多,可能超出塔身的承载能力。”蔺志永对记者说。
2023年5月,在临清市检察院向当地文旅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后,文旅部门在保存文物传统风貌和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对舍利宝塔进行了无损修缮,对存在易跌滑、坠落等安全隐患的地点也悬挂上警示标牌,并合理设置同时段登塔人数上限,保障游客安全。
同时,针对大运河临清段文物点多、线长且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临清市检察院会同文旅部门、住建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建立“线索移送、专项调研、一体宣传”三项保护机制,并安排专门人员对沿河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巡查监管,共同助力大运河古城文物保护。
“旧日繁华的漕运、往来南北的船只,如今都印刻在与大运河相伴的文物之上。我们主动作为,将沿河文物保护连珠成串,不仅解决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物受损问题,更建立了长效监督机制,实现了系列综合整治。”王学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