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的乡村,静谧而美好。近日,在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多位老人聚集在老饭桌,一边等着吃热乎乎的饭菜,一边热火地聊着天。红色放映室内正在播放电影《红海行动》,爱心洗衣房、爱心理发馆、文化活动室、残疾人康复站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让这里充满了温情与活力。
“11月底,我要去广东汕头参加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4年集中交流活动,向全国展现我们隆德在志愿服务领域的成绩。”杨野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银贵自豪地介绍,今年8月,该村申报的“杨野河式精气神”空巢老人立体照护项目获得了第七届宁夏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近年来,杨野河村通过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创新开展党员服务群众“挂联诺”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村民的生活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杨野河村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坚持德治先导、法治保障,融德于法、德法并举,成为隆德县创建“隆德重法”党建品牌绘就基层治理“枫”景的生动缩影。
“两站”联动“德法共建”润人心
杨野河村公益老饭桌“老人之家”照片墙上,老人们笑意盈盈。
“6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来这儿吃饭,一顿饭才2元钱,方便又实惠,味道还好。”72岁的杨守忠说,现在他每天两顿饭都在老饭桌解决,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他更加舍不得离开老家去儿女所在的城市。
杨守忠是村里的道德模范。他以前是低保户,老伴儿20多年前去世,他一个人拉扯大4个孩子,现在孩子们都在山东发展,条件不错。4年前,杨守忠主动找到杨银贵要求取消自己的低保户,说应该给更需要更困难的人,让人感动。
杨俊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放映员,一大早他就将红色放映室里的火炉烧旺,让村民们来看电影时热乎乎的。“农闲时这里可热闹了,看电影的、吼秦腔的、吹拉弹唱的、下象棋的、锻炼身体的……洗衣房和理发馆每月开放服务2次,专门为村里老年人、残疾人免费服务。”杨俊玺说。
杨野河村爱心公益超市内,香油、奶制品、洗衣液等生活日用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旁边还贴着积分。“我们通过爱心超市,激发群众的参与性。村里大张旗鼓地举行‘好婆婆’‘好媳妇’‘勤劳致富户’等评选活动,发放面额不等的爱心积分卡,村民用积分来超市兑换商品,形成了互学互比互促的氛围。”杨银贵介绍。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杨野河村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了杨野河村村级公墓,教育引导村民自觉遏制高额彩礼、简化婚丧习俗,杜绝黄赌毒邪,培育文明新风尚。同时,该村还利用基层法治工作站“三官一律一员”(1名法官、1名检察官、1名警官、1名律师、1名法学会会员)专业力量下沉一线的契机,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将法治理念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调解矛盾纠纷情法融合,做到案结、事了、心顺,真正达到“事心双调”的良好效果。
“杨野河村的发展,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基层法治工作站‘两站’联动,引导干部群众尚德守礼、遵纪守法。”神林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陈前伟说。
“三单共治”提升基层治理“执行力”
“玉皇岔村五组马志某家附近存在一起安全隐患,如不及时处理将有可能影响群众正常生活”。6月13日,杨河乡玉皇岔村网格员咸平以图片、语音、视频方式通过“杨河小巷通”小程序提交了排查到的问题。
当日,玉皇岔村综治工作站上报,该塌陷处底下是深约10米的窑洞,上面是水泥路和马某某家牛棚,路为长约16米的主干道,水泥路和牛棚随时均有塌陷可能,村级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申请乡级协助处理。乡综治中心在收到信息预警后第一时间对接了杨河乡综合执法和应急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负责人立即前往现场勘查,乡综治中心研判后迅速上报县级相关部门。6月15日,村“两委”组织施工队对塌陷位置进行回填。从发现问题到维修,全流程耗时未超过3天。
“今年1月,我们在全县率先上线了‘数字化综合治理服务管理’系统,全乡140名网格员通过‘杨河小巷通’小程序上报排查的矛盾纠纷等问题,乡综治中心在收到推送信息后,协调对接相关部门,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通过落实群众点单、乡镇派单、干警解单,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执行力。”杨河乡政法委员单榕介绍,2023年杨河乡将派出所旧址改造提升为乡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内设便民服务和综合治理两大功能区,建成分析研判、矛盾调处、心理健康咨询等8个功能室,组织综治中心、司法所、武装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心等合署办公,实现了群众办事“进一个院”,问题清单“建一张表”。
“以前,网格员摸排到问题线索后要到村委会找专人负责梳理填报纸质版统计表,再报乡综治中心,存在时间长、路途远等问题。现在,网格员的手机上有小程序,直接在现场就上传,把路上跑的时间更多用在化解矛盾上。”杨河乡综治中心主任车怀娟介绍,“杨河小巷通”微信小程序助力网格员完成数据釆集、问题上报、分类推送等工作,建立“排查—推送—研判—处置—协调—监督—反馈”半小时响应机制,推进了基础信息采集网格化、工作方式智能化、便民服务高效化。
3月25日,杨河乡串河村网格员毕长喜按照矛盾风险排查“日清日结”工作要求,排查中发现村民马龙(化名)与马全(化名)因邻里宅基地地界不明引发纠纷,双方争吵激烈。毕长喜第一时间通过“杨河小巷通”上报问题。串河村功能型党小组在收到预警短信后,立即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治安保卫委员会成员赶往现场调解。经过1个多小时的调解,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工作人员全面展开走访调查,查阅宅基地证,丈量双方院落的面积,最终协商按照各自退让30米的标准重新划清界线。为了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串河村功能型党小组经分析研判后,在“杨河小巷通”申请综治中心协助处理,乡综治中心收到村级提交的数据后,立即统筹派出所、司法所赶往现场,协助村级调解员现场丈量土地,签订调解协议。至此,这起邻里宅基地地界纠纷得到成功化解。
“‘群众点单、乡镇派单、干警解单’服务模式,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隆德县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隆德县积极推动“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落地落实,创建“隆德重法”党建品牌,实践形成“一引二联、三单六实”治理模式,集聚基层法治力量解难题、防风险、促善治。该县连续5年命案零发生,连续多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等不良案事件,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