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持续打造基层治理前沿阵地、让法官工作站成为解决纠纷的前置“过滤器”……近年来,临汾市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加强能动司法,着力深耕诉源治理,以全局视野、系统思维、创新理念在全市建立起了“法院——人民法庭——法官工作室”层层递进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机制,为基层群众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纠纷解决方式,构建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2022年,临汾辖区法院诉讼案件收案数37299件,较2021年下降5.8%;今年上半年,辖区诉讼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3.2%,较2021年上半年下降11.7%,万人成讼率持续走低,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高水平法治服务,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汇聚更多合力 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
临汾市两级法院把“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牢牢抓在手上。2021年以来,临汾市两级法院加快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完成诉服大厅提档升级改造。临汾市两级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引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并建立起全市跨域共享的“调解专家库”,联合90余家单位组织、296家特邀调解组织、625名特邀调解员,不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
自深入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以来,临汾市两级法院诉前调解成功率与诉前调解案件数不断上升。2022年,诉前调解案件成功率72.68%,较2021年上升6.34%;今年上半年,临汾市两级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8891件,同比增长31%,纠纷化解平均用时缩短至19.8天,彰显了诉前调解“节约时间成本、减轻当事人诉累”的优势,达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效果。
优化法庭功能 打造基层治理前沿阵地
作为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人民法庭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落实最高法《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工作要求,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关于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指导意见》,聚焦临汾“三大板块”发展战略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功能性、特色化人民法庭,着力优化人民法庭功能和布局。2022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人民法庭22个,17个基层法院全部实现特色法庭实质化运转。
尧都区人民法院河西法庭创建的“以党组领导为核心、群众工作为根本、公平正义为首要、‘枫桥经验’为基石”的一核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入选最高法“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被最高法命名为“‘枫桥式’人民法庭”,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法庭。
安泽县人民法院唐城法庭作为全省首家优化营商环境特色法庭,探索建立的“三级联动、四员合力、五窗共建”工作机制,被《人民法院报》专题报道。
2021年以来,全市人民法庭受理案件15039件,诉前调解案件10419件,构筑起源头治理、诉前化解、司法审判三道防线,真正成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公平正义新需求、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沿阵地。
加强能动司法 法官工作站成为解纷“过滤器”
临汾市两级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能动司法理念”要求,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推动司法力量继续下沉,探索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径。
临汾中院在临汾市政务大厅、国家大型民营企业华翔集团、全市最大社区三元社区分别设立法官工作站,“一室三站”先行先试,把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延伸到政务大厅、企业园区、乡村社区,让法官挺在纠纷解决的最前沿,让法官工作室(站)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前置“过滤器”。
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代表田亚欣同志的“法官工作室”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聘请全市12家调解组织、5名特邀调解员开展工作,建立了以18名为民服务志愿者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汇聚多元解纷合力的最强内核,指导和推动全市法官工作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目前,临汾市两级法院聚焦重点领域新设法官工作站41处,带动原有90余个诉讼服务点、巡回办案点、法官工作站规范提升,全面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形成了“法官工作室+”的多元解纷合力。
“法官工作室+政务大厅”,加强了府院联动,以“嵌入式”开展法治教育、“一站式”提高办事效率、“菜单式”提供答疑解惑、“保姆式”服务项目落地的新机制,助力窗口单位在法治轨道上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让营商环境的法治底色更亮。
“法官工作室+企业园区”,架起了助企为民的“连心桥”,及时为企业和职工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和建议,切实加强涉企诉源治理,全方位、深层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官工作室+乡村社区”,充分发挥地方党委领导的政治优势,联合当地政府机关以及司法所、村委会等,实现解纷主体“多元化”、矛盾调处“就地化”、法治教育“常态化”,让公平正义快速抵达群众心间,以法治力量滋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达到双赢多赢共赢的效果。
来源:临汾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