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社区网格微法庭”、发挥司法建议作用、用好万人成讼率通报机制……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城法庭以助力“百千万工程”、打好基层治理战为契机,以创建全国“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目标,贯彻落实“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要求,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
东城法庭坚持基层矛盾多元共治理念,以社区“万人成讼率”为抓手,以基层社会治理难点为导向,针对诉源、诉前、诉中三重发力,围绕预防、解纷、止讼三向共治,形成立体化、贯穿式的“三重发力,三向共治”诉源治理工作法。
2023年,东城法庭全年参与诉前调解案件共14224件,调撤成功8537件,调撤成功率为61.31%。
探索“社区网格微法庭”机制 多元诉前发力化纠纷
“刘法官,我们一起邻里纠纷一直得不到化解,请社区法官介入,帮助我们调解。”东城街道东泰社区的干部在电话里说道。
在收到求助电话后,负责东泰社区网格微法庭的东城法庭法官刘洋与专职调解员谭立前往东泰社区,并联动曾参与该案调解的社区调解员、网格员一起参加到此次调解工作之中。
原来,业主黄某未在物业指定位置安装空调外机,该外机散发的热量与噪音严重影响了邻居赖某的生活起居。赖某与黄某多次交涉未果,正准备起诉。
通过实地了解情况后,刘洋耐心向黄先生释法明理,列举以往处理过的几起类似案例,以案说法。通过多方共同进行释法说理,黄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并同意更换空调外机位置,这起超过一年的纠纷成功化解。
东城法庭庭长林玉坤介绍道,一方面,基层调解员熟悉社情,工作方法灵活,另一方面,由于涉及专业法律知识的矛盾纠纷调解,法官参与指导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分析与研判纠纷性质和法律后果,社区网格的纠纷化解能力将不断增强。
东城法庭法官刘洋和专职调解、网格员正在调解开展调解工作。
2024年1月,东城法庭创立“社区网格微法庭”工作机制。目前“社区网格微法庭”工作机制在东泰社区初见成效,接下来将逐步在辖区内实现“社区网格微法庭”100%全覆盖。
用实司法建议 实现“办理一案 治理一片”
东城和莞城是东莞繁华商圈密集地,在审理辖区案件时,东城法庭发现,自前年开始辖区写字楼租赁纠纷案件多发,不仅占用了大量司法资源,还让当事双方疲于应诉。于是,东城法庭通过分析案件共性和实地走访,针对辖区商业租赁经营纠纷问题,积极推动法院先后向辖区商圈三家主要物业管理企业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商圈物业管理企业合规经营,对于涉租赁合同纠纷较多的企业,根据相关涉诉案件情况向企业发出《法律风险提示函》。
“建议书和风险提示函,都是围绕如何合法合规办理租赁或是解除租赁合同,租赁双方‘按图索骥’办理租赁业务,就杜绝了纠纷的可能。”东城法庭副庭长周敬棠介绍,自2023年6月发出商业租赁合规经营《司法建议书》以来,所涉商圈的商业租赁合同纠纷都在诉前得以有效化解,没有一宗纠纷需要进入到诉讼程序解决。
针对下桥社区水果市场口头交易多,送货无单据、商户之间赊账多等交易纠纷频发的问题,法庭积极推动法院向市场所在地的东莞市东城区下桥股份经济联合社发出《司法建议书》,相关意见得到建议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支持和有效落实。
针对东城街道宠物市场交易纠纷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有机联动、合力化解的难题,法庭向东城街道办事处提交《关于加强涉宠物交易纠纷诉源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从各个社会治理层面向政府建言献策。
建“万人成讼率”机制 矛盾纠纷化解进入预防为主时代
为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服务保障平安东莞建设,今年,东城街道在将社区“万人成讼率”纳入街道对各社区工作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成为落实“社区万人成讼率”考核机制的街道。
万人成讼率,是以地区常住人口和登记在册流动人口加市场经营主体,每一万人中一审民商事案件的占比,以此反映该地区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
自2024年1月始,东城法庭每月定期向街道报告社区万人成诉率情况,运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研判、一年一建议”压低万人成讼率“三个一”通报工作机制,即每月向街道及社区通报万人成讼率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诉源治理工作专题会议,对各社区矛盾纠纷态势进行研判,排查重点风险;每年针对街道、各社区矛盾纠纷主要特点及原因进行剖析,发出《涉诉案件态势分析及诉源治理建议书》,全面推进辖区诉源治理工作,助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林玉坤介绍道,探索创新万人成讼率通报机制,是东城法庭实现从“纠纷解决为主”到“纠纷预防为主”的转变、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有益探索,也是加强与区域多元解纷平台的融合对接,促进矛盾纠纷在线就地预防化解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