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袭”警 无惧“烤”验
——聚焦我省公安热浪里的平安守护
连日来,我省持续高温,最高气温39℃,室外温度酷热难忍。
但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头顶烈日,脚踩热浪,用汗水维护平安,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迎高温、战酷暑,倾力守护当“夏”。
本文聚焦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滚烫画面,感受我省公安在“热辣滚烫”中,用责任与担当为群众撑起的一片绿荫。
厦门警方:人在景中游 警在身边守
□记者 叶蔚蓉
随着暑期来临,厦门市海湾旅游区旺季如约而至,尤其在五缘湾游艇码头这个“网红”打卡地,接待人数直线攀升。面对大客流,如何保障游客安全,开展好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厦门市公安局五通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敏旭和队友积极“出招”,从容应对高温下的旅游高峰。
“上午是一天中最忙的时候,这几天天气又比较热,除了游玩设备的安全外,我们还要格外注意各商家消防安全制度、消防设施落实情况以及码头安保人员值班备勤。”6月30日一早,林敏旭带队到五缘湾游艇码头检查旅游快艇安全设施配备情况。
“请大家不要拥挤,有序通过。”
“靠近海边,请照看好小朋友。”
“请在游艇前拍照的游客,拍完抓紧时间离开,以免引起拥堵。”
……
早上9时许,游客陆续登船,林敏旭和队友站在码头通道边维护码头秩序。同时,随时关注海面和岸边情况,遇到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立即提醒、劝导。一样的话,林敏旭每天都要喊上几十遍。
游客向林敏旭打招呼
林敏旭和队友不仅要做好码头、景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动态治安巡逻、游客劝导救助等工作,还要实时严防溺水事件发生,全力守护游客人身安全。
“天气一热,人又多,大家的情绪容易烦躁,商家和游客或游客和游客之间的小纠纷和求助警情就会增多。”林敏旭说,为了应对大客流,他们提前排查游客码头安全隐患,优化路面指挥疏导方案。
一波小高峰的游客顺利登船后,林敏旭等人又往木栈道走去,仔细排查码头边游艇上的救生衣、救生圈等设备,以及沿海岸的公共应急救援设备。一轮排查下来,林敏旭的脸上布满汗珠,背上的警服湿了一片。
“我要去湿地公园,怎么过去比较方便”“我的游艇停在哪里比较合适”“请问哪里可以乘坐公交车”……除了日常巡逻维护码头秩序外,林敏旭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当“临时导游”,为游客提供服务。
中午临近饭点,正结束巡逻走回警务室的林敏旭接到码头帆船通道工作人员消息,称有两名游客发生激烈争吵。接警后,林敏旭立即赶往帆船通道口,还未走近就听到争吵的声音。见状,林敏旭赶紧递上两瓶冰矿泉水,并隔开俩人。
“都是小事,出来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不要被火热的天气点燃情绪……”在林敏旭的一番安抚下,俩人的情绪也慢慢“降温”。原来,两名游客在排队等待乘坐帆船时,因发生肢体碰撞引发纠纷,造成通道口秩序混乱。在民警的耐心劝导下,两名游客平复情绪,耐心等待上船,通道口秩序得以恢复。
这边,林敏旭刚处置完一起警情,那边,又有了新的求助。“望潮01号帆船上有游客疑似中暑,需要救助。”林敏旭收到警务室传来的指令后,匆匆赶往游艇码头泊位等待。游客下船后,林敏旭配合工作人员将游客扶到休息区。得知该游客是因为晕船引发的身体不适,林敏旭掏出随身携带的晕船药、藿香正气水和矿泉水,递给游客服下。
“你们考虑得太周到了,我们外地游客很少坐船,刚才晕船真是太难受了,感谢你们帮我缓解了症状。”晕船症状稍有好转后,游客向林敏旭竖起了大拇指。
林敏旭带队在码头巡逻
除了对游客的救助提醒,林敏旭还承担着打击整治海面违法犯罪、沿海秩序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任务。
“五缘湾湿地公园是厦门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区,划分为多个保护区域,有些游客会误入环境、生态条件复杂的保护区域。我们在巡逻时会提醒、劝导,并对非法捕鸟等行为及时处置。”林敏旭告诉记者。
人在景中游,警在身边守。一天下来,林敏旭身上的衣服常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走上七八公里对我们来说是常事。但游客安全比什么都重要,自己累点无所谓!”林敏旭说。
惠安交警:洒一路汗水 许一路平安
□记者 叶华南
“即使天气再热,骑电动车也要戴好头盔。”6月29日上午8时许,惠安县体育馆红绿灯路口,正在执勤的惠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吴子钰看到一名群众没有戴好头盔,立即提醒道。此时,气温逐渐攀升到30℃,吴子钰的额头上早已密布着汗珠。
站在十字路口,一辆辆轿车从身边驶过,热浪扑面而来。吴子钰和同事不停地在路口来回走动,不到10分钟,前胸后背的汗水已将警服浸透。天气炎热,头发全被打湿,绿豆般大小的汗水沿着头发丝往下滴,从帽沿渗下来的汗水流进眼中,吴子钰只能时不时用手擦拭眼中的汗水。
吴子钰指挥交通
炎炎夏日,吴子钰和同事在烈日下、滚滚热浪中、车水马龙里疏导交通、站岗巡逻、处理事故、排查整治、服务群众、宣传交通安全......从警5年来,他的皮肤早已“染”上一层黝黑。
“在高温下执勤,已经习以为常了,我这脸就是这样被晒黑的。”吴子钰抬起手正要擦一下脸上的汗珠,发现路口不远处一辆小轿车突然停在路中,打起双闪灯。顾不上擦汗,吴子钰立即上前查看。
“车子行驶到这里突然发生故障,启动不了。”驾驶员一脸焦急地说着。
“可能是发动机水温过高,才会导致车辆无法正常启动。”吴子钰看了一眼驾驶室就发现问题所在,但该路段正处于车流高峰期,为不影响车辆通行,吴子钰秒变“推车工”,与驾驶员配合徒手将车辆推至安全路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随后,吴子钰帮忙联系拖车,将故障车辆送去维修。
“驾车前,一定要对车辆安全性能全面检查,防止车辆中途发生故障、意外,不仅耽误行程,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安排完,吴子钰不忘嘱咐驾驶员几句。
马路中央的沥青路面,在高温下持续升温,脚底发黏,湿透的衣服沾在皮肤上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吴子钰和同事依然坚守在执勤岗位上。
车辆无法启动,吴子钰帮群众将车推至路边
“这里有人晕倒了!”吴子钰正要结束执勤任务时,一声惊呼声传来,他和同事立即上前查看情况,发现一名男子在行经人行横道时,突然间卧倒在地,口眼紧闭、四肢抽搐,情况十分紧急。吴子钰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将男子放平仰卧、按压人中。待该男子情况稍稍稳定,逐步恢复意识,吴子钰通过该男子的手机联系到其家属。不一会,男子家属和救护车到达现场,吴子钰协助医护人员和男子家属将男子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
目送救护车离开,吴子钰摘下警帽,一头的汗水一股脑儿地淌下。
“这就是属于我们的‘热辣滚烫’。”吴子钰是交警队伍的一个缩影。他们,在骄阳下站成一支标杆,无惧骄阳似火,热浪袭人,用坚守保障道路有序畅通,洒一路汗水,晒一身黝黑,许一路平安,守护群众出行安全。
漳州110:烈日当空 “警”色依旧
□记者 黄杰 洪凌霄 通讯员 王建龙
6月27日清晨6时许,当大多数市民还在睡梦中时,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漳州110)民警已早早起床。
“六月气温日渐升高,今天最高温度36℃,藿香正气水记得带上。”四中队民警李家豪一边整理装备,一边和同警组的队友说道。穿上警服,戴上红袖标,7时准时和其他警组交班,出发上街巡逻。
刚上路没多久,李家豪警组就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称有群众在家中摔倒,疑似骨折,请求帮忙呼叫120。接到指令后,民警迅速赶往报警人所在小区,并通知救护车赶往现场。
漳州110民警在路面巡逻
由于报警人所在小区系老旧小区,且无电梯、楼道狭窄,受伤群众行动不便只能借助担架下楼。见伤者因腿部受伤痛苦呻吟,民警第一时间安抚其情绪,随后,协助医护人员抬起担架,一步一个台阶往楼下走。此时,太阳逐渐高升,气温升高,刚下一层楼,民警身上的汗水止不住地往外涌。同时,由于伤者体型较大,也为众人抬担架带来不便。
“我们慢一点,一步一步抬下来,注重别磕到墙壁。”为防止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民警主动抬起担架前方,承受大部分压力。最终,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下,将伤者送上救护车。
“我不会使用手机叫救护车,多亏了‘110’,太感谢了!”就在民警准备上车继续巡逻时,报警的老人一路小跑到民警面前表达谢意。
“这是我们分内的事,您赶紧送家人去医院。”目送报警人跟随救护车离去后,民警擦了擦汗,转身继续投入日常的巡逻工作中。
民警协助医护人员抬担架下楼
11时许,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给炎热的城市带来短暂清凉。但雨停后,变得闷热的天气则让人更容易心情烦躁。
“高新区某快餐店店主报警,有人闹事,请前往处置。”11时31分,正骑着摩托车在路面巡逻的615摩托车梯队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随后,民警迅速前往事发地点。
“这是一起酒后吵架纠纷,一方当事人喝了酒,上门讨债,天气闷热容易急躁,两边争吵起来。”民警介绍说,他将纠纷双方隔开,分别了解情况,耐心释法说理,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对“漳州110”民警而言,巡逻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如果说白天巡逻更多是抵抗炎炎烈日,夏季的夜晚则要面对双重考验——既要忍受闷热,更要提防高发的警情。
“夏天来了,晚上居民的夜生活丰富,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变多,各警组要结合各自片区高发案时段和地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巡逻盘查。”夜班前,六中队中队长苏伟宝再次向队员强调巡逻防控的重要性。
带着中队长的提醒,许伟生警组迅速上岗。他们结合夏季夜晚盗窃警情高发实际,将巡逻片区的盗窃警情多发部位列为重点,并加强周边区域亮灯巡逻。
0时23分许,许伟生警组巡逻时,发现3名可疑人员在某电动车停车场翻动物品,疑似盗窃。民警第一时间下车控制一名嫌疑人蔡某,其余两名嫌疑人骑电动车逃离。经讯问,蔡某交代其与另外两名嫌疑人系朋友关系,晚上相约一起偷电动车及电动车内的物品。
经民警现场做思想工作,另外两名嫌疑人自愿回到案发现场,3人均对自己的盗窃行为供认不讳。随后,民警将3名嫌疑人带至附近派出所作进一步处理。
移交完嫌疑人,夜更深了,夏日的炎热也稍稍褪去,但“漳州110”民警守护这座城市的热忱从未减退。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深夜寂静,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汗水和责任守护着城市安宁。
责任编辑:林少颖
下一篇:省领导到南平调研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