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夯实平安常平建设根基,今年以来,常平镇建立“3+N”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实体化运行工作,多元防范化解各类基层矛盾纠纷,“网格+调解”创新工作初见成效。
创新建立“3+N”工作机制
今年4月,常平镇智网中心、镇平安法治办、常平司法分局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制定“3+N”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下称“3+N”工作机制)。其中,“3”指网格员、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常平司法分局,“N”指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工作专班、妇联、矛盾纠纷所涉属事部门(单位)和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力量。
常平司法分局工作人员介绍,“3+N”工作机制具体要求村(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若发现出租屋、市场主体等场所存在群众矛盾纠纷,要立即上报至村(社区)分管“智网”干部;“智网”干部要根据矛盾纠纷事件特性,及时组织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初步调解,如遇到疑难纠纷时可协同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调解;调解结束后,需要将相关情况反馈到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原则上,初步调解次数应不少于两次;当初步调解无效时,相关部门(单位)将牵头组织开展第二轮调解。
此外,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则由常平镇平安法治办牵头,与镇公安分局、妇联、人社分局等“N力量”组成临时调解小组进行调解。原则上,调解次数应不少于三次。
“‘3+N’工作机制实现了‘发现—属地主体调处—多元协助—跟踪反馈’的矛盾纠纷四步闭环处置。”常平镇智网中心工作人员杨铸车介绍,该机制具有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特点,能充分发挥网格队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群众提供“排查一调解一回访”全过程服务,缩减调处的流程和时间。
常平司法分局工作人员黄伟东说:“该工作机制能充分发挥网格员的哨兵作用,延伸基层矛盾纠纷排查的触角。同时压实了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属地矛盾纠纷的法定职责,推动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实体化运行。”
黄伟东表示,为打造全链条、一站式法律服务,该分局在调解室内设置了“线上视频法律咨询服务点”,为群众搭建与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律师“面对面”沟通交流、“一对一”答疑解惑的平台,更好满足群众、企业的矛盾纠纷解决以及其他法律服务需求。
“网格+调解”创新工作初见成效
今年7月,“3+N”工作机制在桥梓村先行试点。其间,桥梓村周先生向该村网格员求助,表示自己因突发急事需向工厂辞职,但工厂以未满试用期为由,扣除其工资1900元。经过协商后,工厂方称仍要扣除其500元工资,周先生希望网格员能帮助他进行协调。
接到诉求后,该村网格员立即把相关信息上报,分管村干部随即根据事件情况,迅速启动“3+N”工作机制,邀请该工厂负责人和当事人到桥梓村调解室进行调解。工厂方承诺将不扣除当事人工资,事情得以解决。调解结束后,该村网格员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作进一步跟踪。
据了解,“3+N”工作机制在桥梓村运行一个多月以来,已顺利调解矛盾纠纷事件17宗,“网格+调解”创新工作初见成效。
接下来,常平将持续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结合实际情况在各村(社区)逐步推行“3+N”工作机制,推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落地见效,不断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