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协商的种子开自治的花。”这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广州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成为了现实。
日前,记者走访看到,海珠区江南中街杏园社区里,居民、物业、园林设计专业人士多方携手参与“共商共治”,共同打造“共享型社区花园”;得胜岗15号楼,排污管“肠梗堵”变通畅,居民成立“先锋小组”破解沟通难题,住户告别“爆管”历史……
街道牵头、社工助推、居民协商自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辖区内不少居民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更是打开了居民之间“话匣子”,让基层治理“活起来”,拉近社区“邻距离”。
从“扫自家门前雪”到“管他人瓦上霜”
社区花园凝聚民心,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小土豆,下来浇水施肥啦,今天天气最适合种花了!”一个寻常周六的上午,家住在杏园社区的居民陈阿姨要干一件“大事”,那便是带着孙子“小土豆”去“一米花园”里好好打理自家认领的地盘。
上午十点刚过,社区便是一番热闹的景象。杏园社区的居民纷纷举家出动、约起下楼,拎着锄头和铲子,在艳阳下干起了一番农活。锯木头、装栅栏、做花箱、掘土壤.……社区居民有序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自己领到的“任务”。除了做自己的“分内事”,在力所能及内还会给邻居“搭把手”。就这样,一排崭新的花箱整齐陈列在花园旁,花园内外的围栏设施也更加完善了。
这就是杏园小区首创的“一米花园”。在这里,社区党员、楼长、居民、物业、园林设计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商共治”。专业人士以科学建议解题纾困、邻里居民结合实际集思广益、街道社工盘活资源共建赋能,社区治理氛围一片欣欣向荣,一个“共享型社区花园”跃然于繁华都市城央。
然而,“一米花园”改造前,这块“巴掌大”的社区公共用地并不讨喜。据了解,杏园小区位于江南中街道杏园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共有37栋楼,1072户家庭。早期建设有良好的绿化规划,但电梯加装过程破坏了绿化,电梯周边地面硬底化,施工过程破坏的绿化没有得到及时修复,衍生出排水不畅、地面积水、蚊虫滋生等问题,时间久后便堆满了垃圾与杂物。
“为了利用好这片空地,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开了居民协商会,得知大家希望在这片地块上开垦一个‘小花园’,最终我们决定以居民认领的方式推动花园建设、提供给居民做日常维护。”江南中街道杏园社区书记伍亮屏介绍,“一米花园”的构想是指为社区居民与儿童提供自主种植养护、教育休憩的“口袋绿地”,项目发展过程中,街道党工委链接了社工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到花园的调研、设计、规划等环节,为社区花园的打造赋能。
“一米花园”从“纸上谈兵”到“落地开花”,激发了社区多元共治的力量,以居民为主体,共同缔造美好生活。11月12日上午,江南中街道党工委、江南中街道杏园社区党委联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美好家园志愿者、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中山大学设计团队和市城规公司设计团队共同开展了江南中街道美丽庭院共建活动,对杏园社区公共闲置空地进行方案意见收集和美化行动。
“我们在对居民的科普与选种匹配当中,就发现一些植物品种可能对近距离接触的儿童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我们从专业的视角,请园林专家对土壤品种进行分析,再从空间形态上对该区域的功能与交通进行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罗友斌告诉记者,通过主导设计规划师进社区,将专业的触手伸到花园建设的知识盲区,与居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家门口的“鸟语花香”。
值得一提的是,社工力量的介入让社区居民自治有重心、成体系。来自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在深入了解参与“一米花园”项目后,探索出“四个一”社区共享服务模式,即培育“一批”居民领袖、建设“一个”社区花园(议事阵地)、搭建“一个”协商平台、提供“一系列”互助共建服务,最终培育居民的社区参与和治理能力,推动社区环境美化与改善。
“你帮我除草浇水,我帮你移栽施肥,一来一回,邻里间的关系就熟络了。小孩在花园里蹦蹦跳跳,了解作物栽种的知识,比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更开心,更有意义。”陈阿姨笑着说,如今,街坊邻里一有空就会到“一米花园”聊聊天,社区也会在休息日组织集体活动,老中青三代人在打理花园中其乐融融,“日子红红火火、邻里和和睦睦,仿佛回到了以前乡下生活的时候。”
告别“肠梗阻”,迎来“百事通”
街道牵头社工助推,居民协商优势显著
日前,记者走访发现,老旧小区排污管老化、堵塞问题十分普遍,影响居民生活起居。海珠区江南中街创新治理模式,探索“街道牵头+社工助推+居民协商自治”的方式解决“肠梗阻”问题,还为居民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协商自治之路。
“感觉每天像生活在臭水沟中。”居民黄先生家住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得胜岗15号102房,是受排污管堵塞影响最严重的住户。他告诉记者,这两年来,家中污水倒灌的情况时有发生,厨房和卫生间内常常有水涌出来,无奈之下,黄先生只能买来防汛沙袋堆积在厨房与客厅之间的通道,防止污水继续渗入客厅。
黄先生介绍说,该小区的化粪池排水渠建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的是瓦渠,40年过去了,瓦渠已经坍塌,他曾经花1000元找来专业的清理下水道的公司对排污管和化粪池进行疏通,但对方表示,疏通方法对他所在楼栋不适用。
据悉,得胜岗15号楼与14号楼相连,整栋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无物业、无业委会、无维修基金,属于典型的“三无”小区。如何解决老楼排污道“肠梗阻”,成为摆在街道办和社区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考题。
社工的介入为事情的解决打开了一扇窗口。今年4月,江南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启动“党建引领,善治微光”社区治理微创投专项计划,除了为饱受堵塞烦恼的住户争取资金,社工还发动小区住户,推动居民自治、自管,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管道堵塞问题。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102房的黄先生对排污管道情况十分熟悉,而303房和201房的业主,不仅关心整栋大楼的情况,在跟邻居的沟通上也较为顺利。”于是,社工林琳发掘了这三位业主组成先锋小组,由他们做好分工,一同来推进事情的解决。
5月,社区“善治先锋”三人小组顺利成立。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社工一起走访现场,向住户了解实地情况。
“为了解决排污管堵塞问题,我们大大小小开了6次会议,经过大家的沟通,把各方的难点都‘摆在台面’,比如说这个项目能不能顺利完成,有什么后顾之忧,费用会不会存在过高平摊,后期如何保障维护等,结合居委会和社工的建议,最终大家达成协议,建起了新的化粪池。”得胜岗15号楼303业主老刘是社区“善治先锋”三人小组的一员,在社工的指导下,他和小组其他成员在如何收款、签合同等方面与居民做好了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5号楼的大部分居民都同意了改造方案。
为了保证事情的顺利解决,在社工、社区的帮助下,15号楼改造计划向街道申请资金支持,经过审核,该改造工程获得1万元资金支持。一切准备就绪,新的化粪池很快就挖好了,排污管道也进行了更新,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排污管通畅了,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相信一事通,事事通,以后遇到再多问题,大家也能齐心协力一起解决!”告别“肠梗阻”,居民笑开颜。这不仅是居民对问题本身得到解决的高度评价,更验证了“街道牵头+社工助推+居民协商自治”这一创新路径的现实可行性。
今年以来,江南中街实施了“党建引领,善治微光”社区治理微创投专项计划,探索形成了“党建引导、政府支持、社工协助、资源共筹、居民共建”的服务策略,共培育了17支楼栋三人小组先锋队伍,通过协商发现问题突破口和凝聚共识,推动排污管道更换、楼道消防设施维修、外墙瓷砖加固等8个问题的解决或改善;带动1157名小区居民参与协商议事和共治行动,引导居民自筹9.8万元,居民协商自治机制初见成效。
江南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钟玫婷表示,加强基层治理能力的建设,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江南中街道注重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力量,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综合能力,联动社工、高校、机关单位等专业力量,调动起社会慈善资源,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建立起跟群众之间沟通协商的机制,也培育出了一批社区里骨干的居民力量,成立了一批楼宇自治管理小组,这些机制有望成为社区治理方面的中坚力量,为街道推进‘百千万工程’持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钟玫婷说。